婴幼儿心理成长三阶段 (1)
婴幼儿心理发育的特点是,对有具体形象的、直观的事物易于接受理解,对有兴趣的新鲜事物易于兴奋。因此,培养教育时要合理利用自然现象、实物,多样化地给以启发和引导。
婴儿心理健康关键词:母爱
婴儿期(一岁以下)的心理健康是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起点,不仅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并对成人的心理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
婴儿期母爱的温暖是首要的因素,如护理、哺乳时母亲的微笑面孔、爱抚动作、亲切的语言,不仅为婴儿提供物质营养同时又培育了心理健康。除母爱外,家庭人员、托儿所保育员等,同样给婴儿以母爱般的护理、照顾,使婴儿情绪愉快,对周围人物产生信任感;反之,则使婴儿变得呆滞、胆小恐惧。 |
幼儿心理健康关键词:语言
幼儿期(1-3岁)大脑生理结构逐渐发育完善,机体各系统器官管强了调节作用;并且断奶后,开始摄取幼儿饮食,接触周围环境日渐增多,促使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逐渐发育,语言发育更为迅速。除母爱外,家庭、保教人员应与幼儿交流语言,防止发生口吃此期是关键时期。解答所问或满足合理要求时应亲切耐心,循循善诱,使幼儿生活在轻松、愉快、亲切的环境中,对幼儿语言、思维、想象力以及性格的正常发育非常重要。
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关键词:性格
学龄前期儿童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功能逐渐平衡,大脑结构继续发育,为大脑机能完善提供了生理基础,但兴奋过程仍占优势,注意力易于分散,易于激动,常表现多言多语,爬上爬下等,此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的发育过程,不能误认为儿童多动症。此期给儿童以正面启发教育,会促进大脑抑制过程优于兴奋过程,能较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和控制调节自己的行动。思维活动仍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概括思维尚属初级阶段, 此期安排学习,应在游戏活动、手工作业中。父母要善于发现儿童的兴趣爱好,如练琴、学画。要因人施教,不能强迫儿童多种内容一起学。学龄前儿童开始形成性格,儿童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父母采取的培育方法,可使儿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如父母亲切和蔼、鼓励向上,正确培育则易于引导儿童形成自强上进、活泼开朗的性格;反之儿童经常受到训斥、责骂则易于形成忧虑、违拗的性格。父母与幼教机构对儿童不合理的健康教育,对学龄前儿童心理发育及性格特征的形成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什么是儿童心理发育
人类从出生到成熟(约1—8岁左右)统称为儿童期,这一时期是人类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大,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儿童的心理在这个时期完成了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从萌芽到成熟的整个发展过程,是接受教育最有效的时期,因而受到社会及家庭的极大关注。
查看次数:3089
上一条: 幼儿看护这四点要牢记
下一条: 婴幼儿心理发育三阶段2
相关视频 家政常识
http://kj.kxrjkj.com/newsxxt1f1-193_3908.html
加积分成功
- 大量招聘保姆月嫂保洁等家政服务人员,推荐人员过来,还给中介绍费用哦!qq: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