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娇惯正在悄悄地伤害孩子
老一辈常说“小苦不吃吃大苦”,认为孩子从小吃点苦是好事。可如今,家长们的教育观念慢慢转变为“再苦不能苦孩子”。许多年轻爸妈嘴上说“不娇惯,不溺爱”,但一看到孩子稚嫩的小脸、无辜的眼神,就又狠不下心了。父母之爱无止境,一不留神就会越过界限,变成溺爱。特别是下面几种无意识的行为也属于娇惯。
一直坚持的事,累了、病了就放弃。下大雨了,家长怕孩子淋湿,就取消了去少年宫的计划;周末郊游归来,孩子喊累,便对未完成的作业不再过问;早上孩子说头疼,就允许他一天不去上学。有些家长生怕孩子吃苦,就放弃了必须坚持的事情。日韩等国家的父母为了锻炼孩子的意志,要求他们在冰天雪地里裸身训练。虽然我们无需这么极端,但如果家长对孩子一味迁就、放弃原则,时间久了,孩子做事就容易半途而废,为人处事可能会缺乏原则。事实上,吃苦教育应该融入日常生活,父母一定要顶住压力,坚持正确的育儿原则。吃苦精神的培养往往就来自这最后的咬牙坚持。当然,父母也要评估孩子的真实情况,尊重他们的意愿,更要做好榜样。
认为孩子要以学业为重,不用做家务。许多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活,只在学业上严格要求,以为这不算娇惯。但事实上,完全不做家务活并不利于孩子发展。研究表明,能把家务做好的孩子更有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家务能教会孩子很多生存技能,使其领悟到人生道理,帮他们更好地从幼年过渡到成年。美国育儿专家伊丽莎白·潘特丽设计了一份《儿童学做家务事年龄表》,值得每位家长借鉴。比如,2~3岁的孩子可以帮着丢垃圾、拿东西,3~4岁能帮着取报纸、帮妈妈铺床,4~5岁要学会收拾餐桌、准备自己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
孩子还小,动手打了家长不要紧,长大就好了。有些孩子一不顺心就会乱发脾气、扔东西、拍桌子,甚至抬手就打家长。许多家长,尤其老人,总觉得“孩子太小,长大了就好了”,继续笑呵呵地哄逗孩子,丝毫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许多行为粗暴的孩子往往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纵容下去可能演变为适应障碍。当孩子第一次做出打家长的行为时,要马上制止,严肃地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做,并让孩子亲口向被打的长辈道歉,保证以后不会再这样做。从小约束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模式,才能使他今后的人生走上正轨。
玩具可以“开发智力”,要啥买啥。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有些家长毫无原则,孩子要啥都给买,还美其名曰“每种玩具功能不同,能开发不同方面的智力”。一方面,买玩具要考虑孩子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而不是要啥买啥。比如,1~2岁孩子的空间感更敏锐,可以选择推车、能爬着钻过去的圆桶,同时训练孩子的抓握能力;2~4岁是儿童专注力发展的时段,可选有情节的拼图;4~6岁的孩子想象力、思维能力快速发展,求知欲旺盛,可选择积木等益智玩具。另一方面,有求必应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经典试验证实,能够耐得住等候而获得更多回报的孩子,更受人欢迎,更自信,学习成绩更好。因此,该买的玩具主动买,能等待的就让孩子等,不该买的坚决不买。有研究发现,学会接受失望,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会更懂得如何应对心理压力。
觉得孩子笨手笨脚,事事代劳。有些急性子的家长,总觉得孩子做事笨手笨脚,于是事事代劳。随着心理发展,孩子会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想要自己去做一些事,或承担一些责任,这是一种生活体验和成长乐趣。事事代劳的父母剥夺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孩子遇事只好完全依赖父母,甚至因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形成胆怯心理。日本的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的理念,他们外出自己背包、吃饭、穿衣服。因此,聪明的父母会根据不同心理发展阶段,创造机会让孩子从会做事情、习惯做事情,到有责任完成任务,建立生活自理的习惯。比如,两岁学会脱外套、洗手,两岁半学会穿粘扣的鞋子、扣子母扣,3岁学着穿外套、衬衫等。
查看次数:3002上一条: 怎么培养语言能力强的孩子?
下一条: 育婴师如何安排好一天工作1
相关视频 家政常识
http://kj.kxrjkj.com/newsxxt1f1-398_2654.html
加积分成功
- 大量招聘保姆月嫂保洁等家政服务人员,推荐人员过来,还给中介绍费用哦!qq:
微信:
微信: